拓跋珪,为北魏国时期的开国皇帝,俗称道武帝。当然,北魏国或许很多人不太熟悉,比较冷门,如今也很少人讨论,按现代话讲,就是没有太多话题。
其实原因也简单:
其一,南北朝时期政权割据,兵戈铁马,并没有诞生太多璀璨的文明,相反,野蛮的破坏倒是不少。北魏作为这个以破坏为主导的时代的一个组成,人们情怀上自然也就没了太多纠葛。
其二,北魏政权的建立者,并非汉族,而是一个叫做鲜卑的民族。在南北割据之前,中原大地发生了臭名昭著的“五胡乱华”事件,鲜卑就是其中的一份子。也许,有人要问了,我们常常拉着手唱“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朵花”,这花里似乎无它。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原来,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经过了短暂的繁荣之后,竟渐渐为汉族同化,这个古老的民族也就消失了。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不太起眼的北魏王朝,在中国版图上,存在了整整近两百年(包括后来分裂成了东、西魏)。
当然,我们还是绕回拓跋珪这位开国皇帝吧。北魏的崛起,是离不开前秦的覆灭。作为当时北方第一大政权的前秦,其领导人苻坚好大喜功,整出近百万大军要剿灭南方割据的东晋。结果呢,一败涂地,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了。战败后,前秦四分五裂,拓跋珪也扯着一面大旗,建立了政权。他当时面临的最大竞争对手,竟然是也同为鲜卑政权、由慕容氏创立的燕国。但这拓跋珪,可不太讲宗族情面,一句话,挡我路者死。终于,成为了北方最大割据政权。至于个中过程,冗长而无趣,我们按下不表。
至于建国之后的拓跋珪,大抵也做了一些举措恢复经济,比如发展“屯田制”,除却上缴国家的部分税粮,农民可以将增收的部分纳为私有财产。这样,就极大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此外,他还鼓励汉族人参政(这和五胡乱华时期是截然不同的),也给汉族知识分子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他还强制将鲜卑大族强制分家,分配到不同的地域,也有效地促进了汉和鲜卑族的融合。
看着业绩,分明是少数民族里少有的雄主吧?也许是,也许也不是。
是与不是,和年纪有关。很多有作为的皇帝,人生晚年往往一塌糊涂,当然,拓跋珪也逃不出这个宿命。兴许是觉得自己肩上背负的使命太过沉重,拓跋珪养成了一个习惯,嗑“寒石散”。这“寒食散”,又称“五石散”,大概由“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等五种药石所配,其药性燥热绘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其药理,委婉点讲,相当于现代的“兴奋剂”,说直白点,大概就是“毒品”。
嗑药后的拓跋珪,似乎也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成天产生这样那样的幻觉,老觉得有人要害他。因此,也经常更换住所,过了神龙不见尾的生活,就连妃子也难得见他一面。但他是皇帝啦,国家的领导人,总躲着不行,政务多少也得管点吧,但上朝时,也多产生幻觉,谁若上前奏个本,总以为是要搞刺杀。因此,糊里糊涂死在狗头铡下的官员,不计其数。
如是,朝中出现了一个怪相:见不到他,急死人,见到他,死人。
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站出来的人,是拓跋珪的亲儿子,当然,动机也不是大义灭亲,无非是借着机会篡权。一刀子下去,也可怜了拓跋珪,老寻思有人谋害,倒还真成了谶言。值得一提的是,拓跋珪晚年的终点,竟只是三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