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赤眉起义的经过

战史风云 6个月前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发兵2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部众增至数万人。

绿林赤眉起义的经过

天凤四年(公元17年),南方发生饥荒,饥民们被迫流亡山泽之中。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兄弟深得饥民信任,被推为渠帅 (即大帅),聚众数百人起义。不久,南阳人马武、王常、成丹等也率众参加。他们占据绿林山(今湖北省京山市大洪山),劫富济贫,除霸安民,深受百姓拥护,被称为 绿林军.这支起义军在数月间便迅速扩大至数千人。

绿林赤眉起义的经过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荆州牧率官兵二万前往镇压,绿林军在云杜(今湖北沔阳)将其击败,歼敌达数千人,缴获了全部辎重。绿林军乘胜一举攻克重镇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又转击云杜、安陆(湖北安陆县北)。当起义军胜利回师绿林山时,队伍已发展到五万余人。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瘟疫,起义将士病死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起义军分两路向外转移: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向北进入南阳郡,称“新市兵”;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领,向西南进入南郡,号称“下江兵”。七月,新市兵进攻随县(今湖北随县),得到平林(湖北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等人领导的平林兵的响应,平林兵与新市兵合兵一处,声势愈振。

正当绿林军纵横于湖北、河南一带时,东方也爆发了樊崇领导的赤眉军起义。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琊(山东诸城东南)人樊崇率领一百多人在莒县(山东莒县)起义,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转战于黄河南北,得到青、徐一带饥民的响应,民多弃乡里流亡,老弱死道路,壮者入‘贼’中,义军很快在一年时间内便发展到万余人。次年,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等聚众数万人,一起归附樊崇,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吕母死后,其众也加入到樊崇的起义军中。起义军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只是以言语相约束,共同遵守“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的纪律。起义军内部分为三级组织:最高首领称“三老”,其次为“从事”,再次称“卒吏”,彼此间称“巨人”。

地皇二年(公元21年),起义军与翼平连率(即北海太守)田况的军队在姑幕(今山东诸城西北)展开激战,田况军大败,被歼一万余人。为剿平樊崇领导的起义军,王莽在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经定陶、无盐(今山东东平附近)南下,在陈昌(山东东平西)与义军展开激战。这次战役,双方的兵力都在十万左右,是农民起义军与新莽政权第一次大规模的较量。由于王匡轻敌冒进,被义军打得大败,廉丹及其部下汝云、王隆等二十余名将领被击毙,王匡仓皇逃走。

在这次会战中,为了同官军相区别,义军将自己的眉毛染红,此后,这支队伍便被称为“赤眉军”。成昌大捷使东方战场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赤眉军改变了从前被围剿的局面,乘胜向西发展,控制了东至莒城、西至陈留、南达汝南、北到濮阳的广大地区。

农民起义的迅速发展,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本来,由于王莽改制损害了豪族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已经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而遍及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则更显示出王莽政权已失去了保护地主统治集团的能力。各地一些豪强地主和刘氏宗族便开始自寻出路。他们纷纷结寨自保,甚至聚兵割据。如南阳郡湖阳人冯鲂,“聚宾客,招豪杰,作营壍,以待所归”;陈留东昏人虞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梁国蒙人夏恭“以恩信为众所附,拥兵固守”。他们虽然名为防御“盗贼”,但当起义军迅速发展以后,很多人,尤其是刘氏宗族便纷纷打出反莽的旗号。

在这部分人中,以南阳地区的刘縯、刘秀兄弟最为典型。

居住在南阳的刘縯、刘秀兄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虽然从其曾祖时起即不能承继封爵,但其父刘钦还曾担任过县令,刘縯兄弟二人也都是南阳地区拥有大片土地的豪族地主。王莽夺取汉政权、排斥刘氏宗室,特别是实行“王田”,“私属”以及“五均”、“六筦”等措施,严重地侵害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利益。所以,当绿林军活跃于南阳地区时,刘氏兄弟便与其周围地主李通、邓晨等人商议:“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于是,在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邓晨起于新野、刘秀与李通等起于宛、刘縯起于舂陵(湖北枣阳南),这支地主武装共约七八千人,号称“舂陵兵”。

刘縯还派宗室刘嘉与新市、平林兵首领王凤、陈牧取得联系,相约联合作战。舂陵兵与新市、平林兵一起,合攻长聚(今河南唐县境内),杀新野、湖阳两尉,并攻占棘阳(河南南阳南),取得了初步胜利。十一月,刘急于求成,进攻南阳首府、战略要地宛城,被守将甄阜和梁丘赐击溃,退保棘阳。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甄阜、梁丘赐率大军十万南渡潢淳水(今唐县城西),企图一举剿灭驻扎于此的绿林军主力。新市、平林兵与舂陵兵齐心同力,乘夜偷袭敌后方,夺得敌军全部辎重。接着在第二天发动总攻,斩杀甄阜和梁丘赐,歼敌二万多人,余部纷纷溃逃。联军乘胜击败前来救援的严尤、陈茂部,进围宛城。

绿林军的组织本来并不十分严密,而他们与舂陵兵之间也只是一种协同作战的关系。棘阳大捷后,联军发展到十余万人,将领们越来越感到“众虽多而无所统一”的状况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已成为迫切的任务。在天命皇权思想的影响下,选择刘氏宗室做皇帝的意见占了上风。刘縯依仗舂陵兵的实力,自称“柱天大将军”,准备争夺皇帝的位置。

南阳地主也大多欲推他作皇帝。但绿林军将领却不拥护他,他们推举了一个“避吏于平林”的刘氏宗室、更始将军刘玄作皇帝。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月初一,新市、下江、平林、舂陵等各路义军正式推举刘玄当了皇帝,国号“汉”,改年号为“更始”,以公元23年为更始元年。历史上称这个政权为更始政权。

更始政权以刘玄的族父,即刘秀的叔父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他将帅“皆九卿将军”。至此,更始政权的组织机构便初具规模了。更始政权的建立,对全国各地的反莽义军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史称“是时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更始政权于三月派出多支队伍,向正北和东北方向的颍川、汝南及沛郡等地展开进攻。成国上公王凤、太常偏将军刘秀等率军北入颍川,接连攻克昆阳(河南叶县)、定陵(河南舞阳)、郾(河南郾城)

等地,前锋进抵距洛阳不远的阳关一带。义军在昆阳等地获得了大量物资,“多得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转以馈宛下”,有力地支援了围攻宛城的军队。五月刘攻克宛,刘玄便将宛城定为国都。

刘玄称帝,对于刘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南阳地主集团也对此十分不满,对刘玄“多不服”,刘縯的部将刘稷公开扬言:“起图大事者,伯升(刘字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随着起义军的节节胜利,南阳地主集团与绿林军将领之间的矛盾开始公开化。早在更始政权建立前,平林兵曾进攻新野,但久攻不下。新野城宰宣称:只要有刘縯一封书信,即可交出新野城。更始政权建立后,刘玄派刘前去攻打新野,当刘縯率兵至新野城下时,新野宰果然开城门投降。

五月,刘又顺利地攻占了宛城,“自是兄弟威名益甚”。刘縯在更始军内影响的迅速上升,引起了更始帝群臣对刘的猜忌。绣衣御史申屠建在一次聚会上曾暗示刘玄早下决心除掉刘縯,但刘玄犹豫不决,将其放走。但双方的矛盾并未就此了结。不久,更始政权授予刘稷以抗威将军之职,但刘稷竟抗命不受。当更始群臣要杀掉刘稷时,刘縯又公开出来保护。在这种形势下,刘玄在申屠建和朱鲔的坚持下,将刘稷与刘縯一起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