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实际上同“禅让制的有无”一样重要。对禅让制性质的认识不同甚至会影响到禅让制存在与否的结论。那么传说中的禅让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它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制吗?
三四十年代,我国史学界受摩尔根《古代社会》影响,认为史前社会末期有一个部落联盟时期。那时国家尚未产生,不过私有意识、观念却有了,争斗、战争也常常在各部落中发生。各部落为了避免流血,必然会在某一时期走到一起来协商解决问题,推举能主持公道,能孚众的领袖(盟主)。这一时期就叫军事民主制时期。
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中认为传说中的禅让制度反映了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情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和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也都主张禅让传说是原始社会军事民主主义特点的反映。
近年来,国外人类学界把史前社会政治组织用“队群、部落、酋邦”等词汇来表示,以此说明国家形成以前的各个历史形态、阶段。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是从“酋邦”演化、进步而来的。他们用“酋邦”这个词意在强调其政治组织及权力结构已然成形,并且也具有相当的基础和规模了。我国的学术界对这种理论接受相当快,现在学者们大都以“酋邦”这个词来指称,述说尧舜禹时代。我们认为:“禅让制”除带有氏族部落时代“选贤任能”的选举制痕迹外,更多地表现为各势力集团之间实力的较量,是斗争、妥协以及平衡的结果。四岳所代表的各集团在实力上大体是相当的。他们推举出一个布衣并不会破坏他们之间原有的权力平衡。再者,尧能传位给舜,舜难道不是作为尧的女婿即帝位的吗?这算不算是一种政治联姻呢?
我们说禹称帝,那纯粹是禹自己挣来的。他十三年在外治水,其实是在治国。十三年时间禹的足迹踏遍天下的山川大泽,所到之处在劳动大军的组织、调配上,以及在处理和当地部落的关系方面,禹都获得了空前的权力基础和政治资源。各种力量在治水的过程中得到了动员和整合。对于象三苗这样不服的部族,禹就用大军给以消灭、驱逐。所以说在这十三年中,禹所在夏氏族部落集团的实力逐步得到了加强和壮大,强大到以至后来启都可以有“家天下”了。
所以我们说上古时的禅让制从形式上讲的确具有一些民主的因素和成份,不过它跟我们今天所讲的民主却根本是两个概念。现在有人写文章说:“禅让制具有民选政府总统的色彩,是中国人的光荣”,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二千多年来,儒家学者“言必称尧舜”,竭力推崇所谓的天下为公的“禅让制”,可惜对后世却没什么影响。
历史上倒也确有几个“禅位”的君王的,他们都是怎样的呢?
《史记•燕召公世家》及《战国策•燕策一》都有记载云:有某士对燕哙王说:“当初尧以天下让许由是知道许由不敢接受的,结果尧“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有人说:“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谋土接着说,“现在你不如把国位给子之(丞相),子之必不敢接受,那么你岂不是象尧一样伟大了吗?”结果燕哙王真的把国位禅让给子之了,结果“子之大重”。三年,太子平攻打子之,国内大乱。这时强邻齐国趁乱进攻燕国,差点把燕国给灭了。这是一个弄巧成拙,弄到家破人亡的例子,让后人晒笑。
再后来,历史上又上演了两次“禅让”的把戏。就是曹丕受汉禅而建立魏王朝(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禅让”后说:“舜禹受禅,我今方知”)和司马炎受魏禅而建立西晋王朝。这都是以武力相威逼的让位,却以“禅让”作遮羞布。后人讽刺他们两位是“从孤儿寡母手中抢天下”(南怀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