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五鬼简介:北宋五个大臣为何被称为“五鬼”?

宋朝历史 8个月前

北宋初年,宋真宗和契丹签订檀渊之盟之后不久,在王钦若的挑拨下,宋真宗改变了对檀渊之盟的认识,认为这是他一生中的耻辱,是城下之盟,是十分丢面子的事情。

皇帝都好面子,宋真宗当然不例外。

丢了面子,说啥也得把面子找回来。

于是宋真宗问王钦若:朕的这个面子,你给想个办法找回来呗?

王钦若奸笑了一下:陛下,想找回面子容易啊,咱大宋也发兵北伐,肯定能把面子找回来。

宋真宗上次去“御驾亲征”抵抗契丹兵,都已经勉为其难了,指望宋真宗主动发动战争,这基本上跟幻想一样。

王钦若当然知道宋真宗不愿意,果然,宋真宗又问了:那,除了北伐辽朝,还有没有啥别的办法找回面子?

王钦若说:也有,比如封禅,这只有圣贤君王才有资格封禅。

宋真宗一听大喜:这封禅无非就是花点小钱,还不用打仗,这个合算。

但是封禅总得找点理由啊?

于是,王钦若伙同丁渭、陈彭年、刘承珪、林特这四个人,开始伪造“祥瑞”,为宋真宗找回面子做准备工作。

但是,封禅对于宋真宗来说,确实是小钱,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劳民伤财。

加上这五个大臣又都是奸臣,因此,被当时及后世称为“五鬼”。

北宋五鬼简介:

北宋时期,宋廷出现了五名奸臣: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规,这五人被称为“五鬼”,其中王钦若和丁谓最为著名。但关于“五鬼”的来历,后人对《宋史》的记载有所怀疑。

据《宋史-王曾传》言,宋仁宗道“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王曾答称:“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谓之五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这就是宋朝五鬼之说地来源;且不论这《宋史》其实是元朝人编撰的,就当这件事情是真地,王曾于天圣七年(1029)被刘太后贬去青州做地方官,一直到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去世,才被召回朝廷任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假如他和宋仁宗有过对话,当是明道二年之后的事情了,他所说的时谓根本就不是时谓了,其时王钦若已经死了八年,而陈彭年死了十六年,刘承死了二十一年,五鬼之中,唯有丁谓在海南岛上吃荔枝,已经是年近七旬,其他人早已做古,可为什么宋仁宗会想起王钦若来呢?那会是刘太后当政,王钦若死的时候,他才是个十岁出头的小孩,他哪会“观其所为,真奸邪也!”所以究竟是谁把这些人翻出来说事,实在是不好说清楚了,再一看他们的籍贯,陈彭年和王钦若是江西人,刘承和丁谓是江苏人,而林特是福建人,清一色的南人而已。

王钦若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势力代表。

王钦若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澶渊之战时,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与宰相寇准对立,出判天雄军。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累官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他二度为相,被时人称为“瘿相”。

天圣三年(1025年)卒,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因主导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

丁谓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林特

林特(约951~1023)字士奇,约生于后周广顺元年(951年),福建宁德人,生于福建顺昌。祖父林揆(福建霞浦长溪人)仕闽,于后唐长兴四年(933年)任顺昌县令,故定居顺昌。父林延安、子林洙迁居福建宁德南埕。

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携带自写的文章进谒南唐国主李璟。李璟奇之,命作赋,顷刻而成。因而被授为兰台校书郎。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南唐亡,林特归宋,宋太宗任为长葛(今河南长葛县)县尉。又先后改任遂州(今四川遂宁县)录事参军、大理寺丞和陇州(今陕西陇县)通判等职。端拱元年(988年),经宰相吕蒙正推荐,任三司户部勾院通判。

陈彭年

陈彭年(961~1017),字永年,江西省南城县人。北宋大臣、文学家、音韵学家。最重要之古韵书《广韵》的主要修撰人。
彭年博闻强识,才华出众,深为宋真宗所重。参加编纂《册府元龟》。所撰《江南别录》,为记南唐义祖、烈祖、玄宗、后主四代历史的原始资料。史载彭年官至贵显而居室陋敝,所得俸赐,惟市书籍。

刘承规

刘承规(949年—1012年),自宋初当宦官,历事三朝,深所倚信。他掌管内藏三十年,对度量衡很有研究,为宋朝的权衡改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太宗实录》及《册府元龟》等史籍的编修,就有刘承规的一份心血。另外还曾参与封查府库,平定土民动乱,防备契丹等事件。刘承规是宋朝宦官中较有作为的人物。他的一些事迹,值得人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