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朝灭亡的原因,最广为人知的是夏桀无道,商汤伐桀,于是,商朝替代了夏朝。
夏桀无道,成汤趁机领导商族向外扩张,在鸣条之战中,一举俘获桀,夏朝灭亡。商汤在诸侯的拥戴下登上天子之位。《史记》说,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吕思勉说,夏朝的大事,有传于后的,莫过于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了。太康是启的儿子,他的弟兄五人作乱,由此失国。政权被有穷氏后羿所夺。当然,后来后羿被杀,有穷国灭,政权又重回夏朝轨道上来。
我想这也算吧。这主要是由于夏朝没有直接的文字材料留存于世。所以得不到国外学界的公认。国内也有,比如胡适,他提出东周以上无史论。
当然,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是由于甲骨文以及简帛的出现,人们对商世系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对商先公世系也有了进一步较清晰的了解。这以由于商先公处于夏朝,这样就促进了人们认识的转变,对夏朝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古代都讲夷夏之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傅斯年对夏朝的认识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从此人们对三代的认识更加清晰系统。这就是夷夏东西说。
傅斯年说,三代及三代前期,存在东西两个系统,如仰韶和大汶口,河南龙山与山东,二里头与商,周与商夷。这两个系统由对峙而争斗,而混合而发展。也就是说夏面对着东夷部落的威胁。
当然,也有人以为夏朝当时是一个整体结构的国家,是中央集权的贵族国家。就像西周那样,有姒姓、有亲戚、有异姓、也有功臣,当然也有关系疏远些,甚至有过反叛的。所统治势力范围已到达东夷所在山东,在那里有属国存在。如穷氏、寒浞氏、有鬲氏、斟灌氏、有仍氏。
刚开始他们对夏中央政权还是恭敬的,相处和谐。如皋陶偃姓,益赢姓,都是东夷部落,一个跟着大禹治水,一个做舜的司法官,后来在禹那里地位不低。不过后来东夷势力壮大崛起,对中央构成威胁,于是才有了防风氏被斩。防风氏漆姓,属莱夷部落。不仅如此,东夷与夏中央的斗争还体现在启与益、启伐有扈、后羿代夏上。
夏政权内部不仅有部落之间的争斗,而且有来自天灾的危害。于是迁都就成了寻常事。夏政权曾历经十次迁都。一迁山西阳城,二迁河南阳城,三迁阳翟,四迁斟寻,五迁商丘,六迁斟灌,七迁原,八迁老丘,九迁西河,十迁斟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