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简介:司马错伐蜀有什么影响?

春秋战国 9个月前

说起大秦帝国,国人们总能有一种豪迈霸气的感受。虽然时间跨度过于的遥远,但每逢提到强秦和其为我们带来的历史冲击,都不由得心中一震。

不论是从阅读史书,还是通过双眼直观的感受现代媒体还原的秦国历史,人们对于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国家,都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那时中华民族刚刚度过青年进入强盛的中年时期,虽然国家四分五裂,但是在中华大地上,社会的发展和推进正在加速进行,青铜时代即将结束,统一迫在眉睫,而历史将统一天下的任务,交给了当时最强盛的秦国。

我们知道,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从关中出兵中原,进而南北统一,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也非一般人能够坚持完成的伟大使命。

中国古代讲求成大事必有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显然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即是这三种条件皆具备才得以实现。这三种条件看似独立,但又息息相关。

战国七雄,无一不心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在战国200多年的征战杀伐之中,诸侯国的实力此消彼长,在秦展开统一战争之前,尚无一国可以具备这三项条件。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是秦国统一之路的基本条件,虽然商鞅最后逃不掉车裂之刑,但秦法得以延续,秦民团结奋勇,使得人和得以保证。

那么天时和地利,秦国优势如何取得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历史上并不怎么著名的人物——司马错。

司马错此人,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八世祖,秦国武将,他战功不如同时代的白起那般卓著,却是秦国统一战略最终得以实施的重要人物。

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之中,并没有为他独立列传,只是在《白起王翦列传》和《张仪传》之中,对他的事迹有所提及,鉴于汉武帝时期对于秦国的时间跨度不是很远,司马错的功绩不单独列传有合理之处,但不可否认他的功绩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司马错出生于少梁,身份为平民,得益于商鞅变法中“军功定位”的规定,司马错得以从一介平民一步一步爬升到将军之位,而且历任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朝,一直是秦王的座上宾,

史书中没有一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归于他的名下,是因为此人的贡献不在于一两场战争的战术胜利,而是在于他对秦朝全局战略的卓越贡献。

《史记·张仪传》中,有这样一场记载:

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於秦。

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未能决。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於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更多>>(接下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