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李牧抗击匈奴:西汉抗击匈奴为何能胜利?

春秋战国 5个月前

匈奴对中原王朝的袭扰问题由来已久。战国时代,匈奴即是秦、赵、燕三国北部的强敌。赵将李牧对匈奴的抗击最为典型,为《史记》详细记叙。

事实上,西汉征伐匈奴的战略战法,很多渊源于李牧,反映出中原政权抗击北患战略的延续性与继承性。

屯田强边

西汉是扩张型国防,一方面首都长安可统观北部战略全局,几乎身居前线而不是龟缩在中原腹地。另一方面边境军事力量极为强大,围绕长安城和前线重镇层层驻扎着帝国最精锐的军队。

这一点与北宋截然相反,北宋因为丧失燕云十六州,首都后退至中原腹地的开封,军事上“强干弱枝”,边军实力不足。

战国末年,赵国财政困难,中央无力详细过问与管控边境事宜。李牧常年镇守雁门关,拥有边境全权,兵钱粮充足,是强边屯田的典型。

首先,李牧拥有军事全权,没有监察官员约束。边境事务可以遵循李牧的战略战法设计来高效地处理。

其次、李牧拥有行政、财政大权。可以任免官员,“便宜置吏”。可以征税,《史记》载:“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所以李牧军费充足,完全不需要中央拨款。军队待遇非常好,每天可以杀几头牛来犒赏士兵。

他甚至可以开府,拥有自己的幕府,“幕府”这个词在李牧这里第一次出现,说明他有个智囊团、参谋部和办事机构。

长期屯田经营,雁门边防实力强劲。军队数量多,训练水平高,士气高昂,步骑混合。如后来作战,李牧一次性出动了步兵十万,骑兵一万三千,百金勇士五万,车一千三百乘,总兵力大约有二十万人。

这里“百金之士”,大概有某种特种部队或战力极强的部队的性质。武帝命霍去病为骠姚校尉,统帅勇猛轻骑,和这个很像。

另一方面军队没有供给的后顾之忧,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由于重兵屯边,军队无需大规模调动,无漫长的补给线。军队可以反应迅速,不会贻误战机。这些都是重兵屯边极为明显的好处。

晁错在给汉文帝的上书中,就鲜明地提出了屯田强边的建议。在战略要地建立城邑,高城深堑,作为一个支点,像钉子钉在边境。广泛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寓兵于农,在边境建立充足的保障基地。

元朔二年,武帝派卫青、李息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大败匈奴的楼烦、白羊王于河套以南,这就是著名的收复河南地。武帝随即设朔方郡和五原郡,并下诏募民屯田,建立了反击匈奴的前沿基地。河南地后勤的建立,为以后的出击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匈奴浑邪王南下归汉,在其原统治地区,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这就是著名的“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牢牢控制住了河西走廊,从而打通了汉通西域之路。

河西走廊水草丰茂,宜农宜牧,有“西北粮仓”之称,实现了汉朝屯田强边之策。屯田强边为汉朝抗击匈奴、经营边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和李牧经营雁门是一脉相承,也为后世的中原王朝提供了经验。

直到今天,新疆地区仍驻扎着庞大的生产建设兵团,南海争端时,有专家甚至建议在南海驻入生产建设兵团。

更多>>(接下文评论)